第七十章世子
  蒙赫的事情一出,朝堂必定又是一片风起云涌,这西大营自是不能再呆下去了。
  当日下午,李冕就带着同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回了沣京。谢景熙作为目击人,又是大理寺卿,甫一到沣京,就忙得不可开交。
  是夜,沣京城里下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。
  秋雨绵绵,霏霏淫淫,幽仄的回廊里,王府管事举灯疾行,带着一个湿衣的身影,叩开了王瑀尚未熄灯的书室。
  自蒙赫身亡的消息传来,王瑀已经接连几晚彻夜难眠。他命人从左骁卫和鸿胪寺取得相关线索,暗地里将此事交给了罗仁甫去调查。
  “进来。”
  屏风后传来王瑀的声音,不等罗仁甫行礼,他已屏退左右,从里间行了出来。
  罗仁甫脱了身上半湿的外氅递给管事,两人在外间的一方茶案边坐了下来。
  “朝廷有人在调查鬼市。”
  不等王瑀细问,罗仁甫继续道:“据说是从观礼所用的火药着手去查的。”
  檀木佛珠碰到案沿,发出一声轻响。王瑀蹙眉,想能拿到当日爆炸的火药,除开左骁卫和鸿胪寺,大约也只能是大理寺的人了。
  谢景熙想从火药入手,他并不意外。
  “可有被他们探听出什么?”王瑀问。
  罗仁甫摇头,“鬼市商贩行踪隐秘,门道颇多,刑部这些年想要往里面安插自己的人都没有办法,对方怕是也很难入手。”
  他缓了半晌又道:“如此一来也未尝不好。”
  王瑀不动声色,只将手里佛珠一颗颗地捻着,眼底是看不透的幽暗,“尉卫寺那边可有对火药清点过?”
  “点过了,”罗仁甫道:“火药数量一致,并未被盗。”
  王瑀闻言变了脸色。
  蒙赫意外身亡后,他曾派人偷偷取走了现场的一些证据,其中就包括爆炸使用的火药。
  令他意外的是,凶手使用的火药并不是大周常见的黑火药,其中有一些黄色晶体,跟年初时尉卫寺偷偷购入的黄火药相似。
  当时这笔钱的支出,用的是左骁卫置换马匹而来的银子。这批黄火药没有入账,也没有入库,由他的几个心腹经办,存在了他的私库之中,断不会走漏风声。
  再说这批黄火药的走私方,交货后就被灭了口,故而此时王瑀实在是想不出,到底谁还会有门路弄到同样的火药。
  两厢沉默,湿冷的空气漫进来,屋内一片冷浸。烛火映上王瑀阴沉的脸,浮光跃动,无端让人心中惶然。王瑀沉默着将手中佛珠捻得飞快,冷声开口道:“让尉卫寺派人把那批黄火药处理了,越快越好。”
  “可是……”罗仁甫想劝,却被王瑀一个眼锋扫得噤了声。
  王瑀行事一贯稳妥为上,如今贪墨军饷事小,私购火药事大,大家一损俱损,罗仁甫也不好再劝。
  他缓声应了一句,垂首出了书室。
  这一场秋雨越下越紧,哗哗地打着窗棂,隐去了一切声音。
  王瑀站在窗前,拽紧了手里的佛珠。雨声嘈嘈切切,把外面的噪杂都屏蔽,心反而能沉静下来。
  许是久经朝堂历练而出的敏感,王瑀隐约察觉了几桩案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诡秘的关联。
  当年他之所以替陈之仲保下魏梁,便是因其以镇北王萧霆一事相要挟。而这些看似无关的一件件案子,除开那一晚莫名枉死的王翟,桩桩件件,几乎都与当年受降城屠城有关……
  该死的不该死的,都已经没有了,剩下的……
  就还只一个他了。
  又或许,对方早已盯上了他,而王翟之死就是对他的一句无声警告。
  手里的佛珠猝然一紧,绳子断了,紫檀木的珠子一颗颗迸溅而出,声音混入嘈嘈切切的雨,变得模糊。
  这么杂乱的一瞬,他突然想到了谢景熙。
  他想起无数次两人于朝堂之上的对峙,那样凛然的风骨、不卑不亢,很多年前,他也曾在另一人身上见过。还有那一次,韦正死于大理寺后,在夕阳晚照的宫道上,谢景熙曾有意无意地提起过受降城和啸北军。
  风雨骤起,所有的思绪在这一刻却骤然清明起来。
  倘若这些人的死都与镇北王萧霆有关,那么最有可能、也最有能力的人,便只有谢景熙了。
  而他之前怀疑的身份,在这一刻似乎也得到了某种验证。因为当所有的事情都这么巧的时候,那些事便不会只是偶然了。
  “来人!”王瑀凛着声音,将外面的管事唤了进来。
  风雨卷着枯叶从门口涌入,雨声霎时便大得无法无天。
  管事的不敢多问,喉间那句“大人”尚未出口,便听王瑀沉声道:“你派个人去跟紧温姝,另外……”
  他一顿,微眯的瞳眸显出骇人的森然,“想办法找人打听谢国公世子束发之前的情况,从习惯爱好到相貌特征,事无巨细、一应汇报。”
  管事应声退了下去。
  王瑀沉默地伫立在窗前,直到那一抹飘摇的火光融入白茫的夜雨。
  *
  一场秋雨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几日,转眼就是十月初一的寒衣节。
  不过是哺食刚过的时候,天色已经沉沉地暗下来,又因着雨多难行,前来寺里祭拜的香客们都早早地散了。
  一辆马车停在慈恩寺拐角的巷口,车帘撩开,露出车中女子半张清丽的脸。
  王瑀怀疑谢景熙的身份,让温姝接近谢夫人。故而自上次在慈恩寺偶遇谢夫人以来,温姝便常去探望谢夫人,偶尔天气晴朗,她也会陪着谢夫人在沣京附近游玩散心。
  这次借着寒衣节的由头,温姝本想约谢老夫人一道往慈恩寺祭奠,但奇怪的是,之前从未推脱过她邀约的谢夫人,今日却破天荒地以后宅事务谢绝了她。
  温姝心中有疑,于是留了人在谢府周围打探,而果不出她所料,日入的时候,那名小厮来报,说见到谢老夫人带了一个嬷嬷,驱车往慈恩寺去了。
  温姝等候多时,终于在寺门快要关闭的时候,看见一架两马车从对面的雨幕中驶出。
  那车辇仅用一匹马拉,制式简单,并不比京中官宦的标准,但温姝还是一眼便认出来,那是谢夫人出远门之时,偶会使用的轻车。
  一个身着荼白色暗云纹的身影从车辇中行了下来。她一身简净便装,独自撑伞,甚至摆手让马车和随行的嬷嬷都等在了寺外。
  温姝心头一凛,下意识便放下了车帘。
  谢夫人父母已亡,寒衣节上寺庙祭拜实属常理,可若是祭奠父母,谢夫人方才又为何要寻理由推脱?且现下又正是寺庙闭门的时候,寻常人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前往。
  温姝心中生疑,坐在车中半晌不动。雨点噼里啪啦地落着,敲打在壁板上,让人心乱不已。
  “姊姊?”温二娘倾身过来,不解道:“姊姊怎么了?可是有哪里不对?”
  温姝笑着摆了摆手,道了句“无碍”,可心里却有个莫名的猜想在滋长,像屋檐上的水汽,腾腾的按耐不住。心里有千千万万条丝线揪扯在一起,她心下一横,偷偷将手上一只玉镯取下,藏进了半臂的夹层。
  “我的玉镯好像丢了。”温姝嗫嚅,惶然地转向车夫道:“烦请稍等,我得回去寻一寻。”
  言讫便拉着温二娘下了车。
  两人撑伞回到寺庙门口,唤住正准备闭门的小和尚说明了来意。
  温姝心急如焚地哀求,“小师傅您行行好,那镯子是我亡母的遗物,在我身上五载光景,是家母留给我们姐妹两唯一的念想了。”
  “可今日寺庙已经闭门,不再接待访客……”
  话没说完,温姝几乎要哭起来,她手足无措地从荷包里搜出全部银子,红着眼睛对小和尚哀求,“小师傅求你了……我们姐妹如今父母双亡,那个玉镯对我们真的很重要。”
  温二娘一听也急了,当下便要哭起来。
  小和尚挣扎一番,最后妥协地为两人让出间隙道:“那烦请施主莫要乱走,一定跟着小僧。”
  “诶,谢谢,谢谢小师傅。”温姝一迭声地说着感谢,与温二娘一道进了禅寺。
  冷雨仍在下着,淅沥沥地浇在屋顶和房檐,又骨碌碌地滚落,在檐下形成片片水帘。
  温二娘跟着小和尚往方才两人上香祭拜的方向走,温姝则将藏在半臂里的玉镯取出,放在了路边一个积着水的浅洼里。趁着两人找东西的片刻,她从廊道的一侧溜出了香堂。
  雨下得没完没了,敲在青瓦石板上,乱了心神,也藏匿了她的脚步。
  温姝不知道谢夫人去了哪里,只凭着方才与小和尚周旋时窥得的一片衣角,猜测他许是去了寺庙的后堂。
  逼仄的甬道尽头,是一扇半开的小门。温姝行过去,发现这里是寺中禅师们打坐时用的禅院。
  可如今四下无人,仅有一个老僧前来引了谢夫人入内。
  温姝认出来,来人正是本寺住持,海慧法师。
  两人欣然一笑,简单问过几句后,谢夫人便随他进了禅室,行为言谈间颇为熟稔,似是相识已久。
  温姝自进京以来,背靠王家,与京中权贵女眷多有来往,并未听过谢家笃信佛教。饶是后来接近了谢老夫人,她也从未听谢老夫人说起过谢家与海慧法师的私交。
  她越想越觉不对,脚下微挪,推开小门顺着廊下就溜了进去。
  禅院不大,但好在院中一株繁茂的菩提,还有周围檐下四角的睡莲瓷缸遮掩,一切动静都隐匿在了雨声淋漓,温姝渐渐接近了烛火飘摇的禅室。
  轻烟缭绕,袅袅氤氲,像极了人世与往生的念念相续。
  经幡和青烟之间,海慧法师静静地坐着,口中念念有词,似在诵经。一身素衣的谢夫人持香静默,单薄的身影在雨声和青烟中染上几分萧索。
  烛火明灭的佛台上,两个牌位并立。
  温姝从门外看过去,发现上面除了两个生卒日期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
  昌平十五年冬月十九。
  温姝心头一跳,隐约觉得这个日期眼熟。她一时想不起来,也不好在禅院多呆,草草整了衣衫,转身回了香堂。
  温二娘和小和尚已经等在了那里。
  “姊姊。”温二娘提裙跑来,将寻到的玉镯递给她道:“是这个玉镯不错吧?”
  温姝点点头,接过来用帕子细细地擦了,对一旁的小师父恭恭敬敬地揖了一礼,“谢过小师父。”
  那小和尚却挂着副冷淡的表情,似是对她不守约定擅自离开而感到不快。
  温姝赧然地解释了几句,带着温二娘出了山寺。
  回程的一路,温姝心里都挂着这件事,行得很是沉默。好在今日是寒衣节,王府伺候的下人也只觉温姝是因着祭奠一事触景伤情,并未在意她的情绪反常。
  两人回了自己的院子,温姝遣走了温二娘,从父亲的遗物里翻出一本老旧的《历书》。
  她寻着时间的顺序,快速翻到先帝朝的昌平年,按着年月一页页数过去,最后终于停在了昌平十五年——
  叁月,太原府桃花汛,千亩良田被毁,流民万人,居无定所。
  七月,淮南道大旱,朝廷派钦差前往赈灾。
  九月,两次天灾,粮价飞涨,多地饥荒。
  十月,突厥兴兵南下,安北、北庭两府形势危急。
  冬月,受降城被困,援军粮草被劫……
  天色黑了,外面的雨却下得愈发翻山倒海起来。雨滴打到廊下的石板,渐得几尺高,地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水雾。
  噼里啪啦的雨声中,温姝的目光一滞,手里书册落地,声音却融入今秋这无边的雨。
  “昌平十五年冬月十九,受降城破,镇北王守城而死,王府被焚,五万守军覆没,十万百姓被屠。往后七日,乾坤皆赤,日月迷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