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脯
  只要粮食还没入库, 夏收就不算完。把熟透了的庄稼顺利从田里收回来,还只是第一步而已, 接下来就该晒麦子了。
  每个村里有晒场, 而且,晒场上哪一块分给谁家用都是定例,就跟祖产似的, 到了分家的时候, 家里的晒场都要拿出来说道说道,分一块儿出来才行。
  小镜庄的晒场是一早就碾好了的, 就设在庄子上。
  杨庄头他们之前挑了块平整的地面, 趁着下过雨的地面湿润, 用大石碌碡一遍遍把泥土地碾得平整光滑, 跟镜子也不差多少了。
  庄奴们把一扎扎麦捆子整整齐齐往场上一堆, 堆满之后, 再依次将麦捆子解开,一圈圈如水波般地摊开,摊成一个个同心圆圈。
  待暴晒之后, 又有庄奴吆喝赶着牛, 拉着大石碌碡一圈一圈地走起来, 来来回回地碾麦子, 直到脱落下来的麦穗散开, 这时候, 空心的麦杆子也被碾得软塌塌的。
  此时, 再用木叉将光秃秃的麦杆挑开,垒成一个个小山丘般的麦秸垛,一边垒一边踩实——这可是好东西, 许多村民一整年要穿的草鞋都是从这里头来的。
  在村里, 地里长出来的东西,一丝一毫都不会浪费。村民们习惯拿干秸杆当烧火的引子,许多人还拿来沤肥。
  俞善则打算把秸秆都妥善存起来,等过冬时掺和其他青贮料来喂牛。
  尤其是等到冬天,牛场还能再添十来头小牛犊,算一算牛的食量,俞善觉得很应该从村里收购一批秸秆囤起来。
  不光麦子的杆能当饲料,玉米秆、水稻秆、花生秧子一样能用。
  俞善都盘算好了,等到盛夏时节,再把专门给牛场种的苜蓿多收割一些,制成青贮,如此样样周全,端看到时牛场能不能顺利度过第一个冬天的考验了。
  话说,从碾麦子开始,俞善的牛场又热闹起来——光靠人力推着大石碌碡实在是太费劲了,租头牛拉着不是更省力吗?
  就守着那么大的一个牛场,俞善收的价钱也公道,租一次牛轻轻松松一两天就能干完的活计,何乐而不为呢?
  把麦秸秆挑走之后,碾场上剩下混着碎秸秆和糠粃的麦粒,还要再做处理,要趁着有风的天气,靠人力用木锹一下一下的扬谷才行。
  这活计不仅累,期间只要风向一转,谷壳就会扑头盖脸沾得人满身都是,开得人灰头土脸不说,还抓挠得不行。
  俞善看完整个收获的过程,只是无限唏嘘——这也太原始了。
  她记得,不仅在汉代时就已经有了专门用来扬谷的扇车,后来的天工开物中,更是记载了一种闭合式的风扇车——有曲柄摇手用以鼓风,还设有进、出风口,保证整个扬谷过程干干净净的。
  只要在摇动手柄鼓风之时,把粮食过一遍风扇车,干净饱满的谷物便直接从出粮口落出,而剩下干瘪的糠粃稻壳则随着风,一起飘出风口,简单利落又干净。
  却不知道为什么平溪村这里,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纯手工收割方式,费时又费力。
  俞善不知道是因为平溪村闭塞,还是农具的历史有什么不一样的进程。
  总之她回去就写了个备忘录,哪怕今年已经来不及了,也要提醒自己明年一定要提前制一些利于农事的工具。
  譬如脚踏式的打谷机,还有手摇式的风扇扬谷车,如果家家户户都能用上,又能节省多少人力。
  不过,俞善转念一想,夏收是赶不上了,不是还有秋收吗?何必再耽误一年的功夫。
  她兴冲冲地花了几个通宵,连夜画出几张图纸,自己手里留下一份,另外一份则打算送给杨绍光。
  俞善一开始就不打算拿这些农具赚什么钱,而且,在她手里想要推广开来,恐怕还要耽误上一两年,送到杨绍光手里就不同了。
  杨绍光是父母官,劝课农桑乃份内之事,只要试验过那些农具有效,能节省人力,恐怕只要他一纸令下,等到秋收时,俞善设计的打谷机和扬谷车就能在整个石江县派上用场了。
  春争日,夏争时,五黄六月争回耧。
  农时不等人,所谓的双抢,不仅要抢收,夏粮颗粒归仓;还要抢种,秋粮种足种满。
  总之这农历五、六月最是辛苦,边收边种,一刻也松懈不得。
  这时,村里就已经有人家觉出插秧的好处,一早就学俞善那样,专门开出一块秧田育苗。
  水田里前脚收完稻子,后脚就能把长成的秧苗种上,这中间少说也节约了个把月的功夫。如此早种早收,就不怕到了深秋因突然降温而减产了。
  而旱地收完麦子,可种的东西花样就多了,玉米、绿豆、红豆、芝麻……都是热苗子庄稼,早种一天就大不一样呢。
  既然俞善已经在插秧这件事上证明了她的方法可行,俞怀安也分出几亩地,学她间作套种。
  他还听了俞善的建议,直接往秋玉米地里套种了不少作物,搭配着种了大豆、绿豆、红薯还不算,连南瓜,大蒜、黄瓜、花生都各种了一垅。
  俞怀安可是亲眼见到,连俞善自己都是这么种的,而且由不得他不信服,春时俞善套种的那两亩地,把收成均下来,就是比别的地产量高。
  连向来行事谨慎的村长都这么做了,平溪村有不少村民都跟起风纷纷拿出一两亩地,依样画葫芦,跟着这几个搭配种。
  要种庄稼就要翻地,这期间,俞善的牛场里又陆陆续续地卖出十余头牛,剩下的除了怀孕的十几头母牛,大多都赁给附近村子里的人秋种用了。
  尤其是平溪村,近水楼台先得月,许多人家都从俞善这里赁到了牛。
  这次俞善是按市价来算租钱,而且还很慷慨地许诺村民们,可以拿粮食抵扣,反正米粉作坊里再多的原料都能消耗得完。
  因为有庄奴们兢兢业业的劳作,俞善和俞信名下的田地都顺利地度过了夏收秋种。
  俞善还很仔细地记录下她那些插秧稻田每一亩的产量,以及那几亩间作套种田地里,各种作物的出息,毕竟她可是“奉命种田”呢。
  杨绍光曾经说过,要是经过验证,插秧法和间作套种之法确实有利于提升产量,他就会在全县推广这些种植的方法。
  至于说杨大人曾经许诺过的诸多奖励,俞善私以为杨大人如今已经债多不愁了,空头银票倒是开了好几张,硬是没有一张兑现的……
  不过好在,还是有人兑现承诺的。
  这天,俞善收到一个好消息——甄家窑场终于把她要的吸杯烧制完毕,而且还腾出人手来,要兑现替她砌面包窑的承诺了。
  其实说起来,还是因为流民的缘故,最近县城里各家铺子都停业了,窑场也闲了下来,没什么生意。
  甄师傅闲来无事,倒是发挥了一番自己的手艺和创意,替俞善烧制出一批超过她预期的吸杯。
  就如俞善所要求的那样,整个吸杯是细白瓷质地,造型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捧莲叶,由竖起的莲梗作为吸管,不过甄师傅特别在吸杯底部的孔洞之上,烧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螃蟹!
  那小螃蟹八爪支起,刚好把吸杯的孔洞藏在肚腹之下,看上去意趣十足。
  俞善看了甄师傅送来的几个样杯,除了小螃蟹,还有小鱼、青蛙,个个造型都活灵活现,让俞善十分怀疑,最近窑场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生意,甄师傅才会忍不住技痒,在她的吸杯上练手,搞出这么多花样。
  不过不管怎么说,受益的人是她,俞善可不会傻到抱怨什么,她还特意写了一封回信,专程谢过甄师傅,顺便把他的审美和手艺大大夸赞了一番。
  如此吹彩虹屁的好处就是,甄师傅被捧得心花怒放,干脆大手一挥,把窑场的两个擅长砌窑的老师傅都给派过来,随俞善调遣,还提供了一批则窑场特制,专门用于砌窑的耐火砖。
  俞善一早就在小镜庄看好了砌面包窑的位置,两个老师傅听完俞善的要求,只用了三天功夫就砌出一个成品来——窑顶椭圆,窑室呈长方形,俞善估摸着八寸蛋糕至少能摆得下二十个。
  而且,不同于俞善说得利用窑炉的余热烤制食物,老师傅们特意在窑底加上了添柴加炭用的炉膛,可以保证大量连续的使用。
  俞善满意极了,她心中一动,特意多花银子,请两位老师傅在别处多砌上一个。
  两位老师傅倒是不介意,反正来时甄师傅就交待过,窑场最近没活儿,只要俞善提的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,让他们都尽量满足。
  反正一只羊是赶,两只羊也是赶,都已经砌过一个了,再来一个也没什么,俞小娘子又不是不给钱。
  于是,两位老师傅又多花三天时间,熟门熟路地多砌了一个面包窑,这才带着俞善送上的大红包,功成身退。
  这多出来的面包窑,不在小镜庄,而是砌在了果山庄。
  俞善之所以节外生枝,要多砌这么一个烤窑,是因为一个坏消息:果山庄那满满一果园的桃子,眼看着全都要熟了,却剩下半园子卖不出去。
  原先宋庄头找到了几个买主,倒是顺利的运走两批;这流民的乱子一起,新鲜的果子是彻底运不出去了,有两家买主直接毁约,宁可赔了双倍的定金,也不敢再收果子,白白烂在自己手里。
  这下可把宋庄头给急坏了,眼看着枝头渐熟的果子越来越他实在是没办法,才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俞善这里。
  俞善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,不过她比宋庄头想得开,脑子也转得快:既然鲜果子卖不出去,干脆制成耐放的果脯吧。
  于是,果山庄的面包窑砌好之后,先开火烤窑,几经实验摸索出合适的温度,什么蛋糕比萨的都先搁在一边,烧热了窑炉,先日夜不停地烤桃脯吧。